我並不寫生實景,不論位於中國或加州。

我筆下的山水只存在我心中。……

山水繪畫是把胸中之氣釋放出來,化為畫作。

我們說:『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』,

意思是我們觀摩自然的外貌,但按照我們的內心去創作。

 

 

— 李華弌

 

 

李華弌,1948年生於上海,六歲師從海上畫派晚期著名畫家王一亭之子王季眉學習水墨。十六歲,跟隨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生張充仁學習西方藝術,後者以現實主義水彩畫而聞名。雖然在「文化大革命」(1966-76年)中,包括年輕人在內的許多中國人經歷了上山下鄉,李華弌卻因精熟筆墨、受過良好的西方藝術教育留在上海做文革宣傳美工。七十年代起,李華弌遍訪國內名勝古跡和文化遺址,以及前往敦煌研究石窟佛像。幼年常受上博的宋元藏品的影響。1978年,他在北京再次欣賞到北宋山水畫和大型現代西方藝術展。

 

 


70年代初於龍門後山(左)及 70年代初於黃山(右) 

 

1982年,李華弌與妻子移居美國三藩市,入讀舊金山藝術學院,研究二戰後美國繪畫理論及後現代主義理論,兩年後獲藝術碩士學位。李華弌在美國帕薩迪納亞太博物館舉辦了首個作品展,展出其敦煌風格的作品和抽象表現主義作品。他的抽象風格作品深得著名中國畫學者邁克爾 ‧ 蘇立文 (Michael Sullivan) 的稱讚。

 

 


於舊金山藝術學院及美國帕薩迪納亞太博物館

 

 

接下來的十年,李華弌不斷探索將早期中國藝術元素與抽象繪畫結合的可能性,並在中國畫的重要主題 - 山水,開拓新領域。李華弌在北宋時期的壯麗山水畫傳統找到靈感。北宋文人畫家為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巔峰,如范寬、郭熙、李唐。與西方景觀繪畫不同,文人畫表現的不是極緻準確的外在世界,畫中的皴擦渲染、着墨留白,都是畫家感通天地的內心反映,往往帶著追求理想世界的抱負。

 

李華弌在九十年代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代表風格的畫;以極致的筆觸鉅細靡遺描畫規模宏大的構圖,而不乏西方繪畫的啟發。李華弌筆下充滿高山、老樹和迷霧的自然廣景,既有工筆劃的優雅精微,又有寫意式的恢宏大氣,更是將自然空靈的古典氣質與現代創新的審美意味完美融合,以他的全球性視野將文人畫的永恆價值帶到當代領域。

 

他追求北宋畫中的氣度及優雅,以及文人畫中的水墨精神,並且在當代與傳統、天地與人文之間建立獨特的連繫,於是,他歷年來不斷親身探訪中國名山大川,以領悟宇宙自然的氣韻。

 

過去數十年中,李華弌曾多次遊歷中國名勝,足跡遍及安徽黃山、江西廬山、福建武夷山、湖南張家界、陝西華山、新疆西普頓天門、西藏等地。2015年,他到安徽省四大名山; 走訪重慶武隆喀斯特的天生三橋; 並專程到四川、湖北、湖南以前無法進入的領域,包括壯觀的武陵源區 (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世界遺產)。雖然這些地方並不是李華弌作品的具體描繪對象,但自然中的超然靈氣及雄偉、與天地感通的震撼,都是李華弌的山水畫最重要的精神及力量所在。

 

李華弌山水超越傳統,追求的都是內心的境界,演繹對天地宇宙的感通,甚或對未知理想的追求。看著畫中超現實的奇觀異景,觀者彷彿正在窺探一個新天新地,純粹而明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