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并不写生实景,不论位于中国或加州。
我笔下的山水只存在我心中。……
山水绘画是把胸中之气释放出来,化为画作。
我们说:『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』,
意思是我们观摩自然的外貌,但按照我们的内心去创作。
— 李华弌
李华弌,1948年生于上海,六岁师从海上画派晚期著名画家王一亭之子王季眉学习水墨。十六岁,跟随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生张充仁学习西方艺术,后者以现实主义水彩画而闻名。虽然在「文化大革命」(1966-76年)中,包括年轻人在内的许多中国人经历了上山下乡,李华弌却因精熟笔墨、受过良好的西方艺术教育留在上海做文革宣传美工。七十年代起,李华弌遍访国内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址,以及前往敦煌研究石窟佛像。幼年常受上博的宋元藏品的影响。 1978年,他在北京再次欣赏到北宋山水画和大型现代西方艺术展。
70年代初于龙门后山(左)及 70年代初于黄山(右)
1982年,李华弌移居美国三藩市,入读旧金山艺术学院,研究二战后美国绘画理论及后现代主义理论,两年后获艺术硕士学位。李华弌在美国帕萨迪纳亚太博物馆举办了首个作品展,展出其敦煌风格的作品和抽象表现主义作品。他的抽象风格作品深得著名中国画学者迈克尔 ‧ 苏立文 (Michael Sullivan) 的称赞。
于旧金山艺术学院及美国帕萨迪纳亚太博物馆
接下来的十年,李华弌不断探索将早期中国艺术元素与抽象绘画结合的可能性,并在中国画的重要主题 - 山水,开拓新领域。李华弌在北宋时期的壮丽山水画传统找到灵感。北宋文人画家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巅峰,如范宽、郭熙、李唐。与西方景观绘画不同,文人画表现的不是极致准确的外在世界,画中的皴擦渲染、着墨留白,都是画家感通天地的内心反映,往往带着追求理想世界的抱负。
李华弌在九十年代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代表风格的画;以极致的笔触巨细靡遗描画规模宏大的构图,而不乏西方绘画的启发。李华弌笔下充满高山、老树和迷雾的自然广景,既有工笔划的优雅精微,又有写意式的恢宏大气,更是将自然空灵的古典气质与现代创新的审美意味完美融合,以他的全球性视野将文人画的永恒价值带到当代领域
他追求北宋画中的气度及优雅,以及文人画中的水墨精神,并且在当代与传统、天地与人文之间建立独特的连系,于是,他历年来不断亲身探访中国名山大川,以领悟宇宙自然的气韵。
过去数十年中,李华弌曾多次游历中国名胜,足迹遍及安徽黄山、江西庐山、福建武夷山、湖南张家界、陕西华山、新疆西普顿天门、西藏等地。 2015年,他到安徽省四大名山; 走访重庆武隆喀斯特的天生三桥; 并专程到四川、湖北、湖南以前无法进入的领域,包括壮观的武陵源区(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世界遗产)。虽然这些地方并不是李华弌作品的具体描绘对象,但自然中的超然灵气及雄伟、与天地感通的震撼,都是李华弌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精神及力量所在。
李华弌的山水画超越传统,追求的都是内心的境界,演绎对天地宇宙的感通,甚或对未知理想的追求。看着画中超现实的奇观异景,观者仿佛正在窥探一个新天新地,纯粹而明净。